QQ截图20231008163655
Research
perspectives

2023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第2期:中国2023低碳转型进展与新趋势

来源:岭南论坛 时间:2023-11-11

16988229774308639.jpeg

一、能源脱碳加速,2023年有望实现碳达峰 

12023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预计创历史新高

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同比增长了4%,预计全年排放量将创下历史新高。这一增长趋势背后的原因包括干旱和风力减弱导致现有风电和水电设施的年利用小时减少

此外,疫情后的经济复苏导致社会用电量大幅增长需要煤电满足(中国电力联合会预计2023 年社会用电量可能增加6%,共同推动了2023年碳排放创纪录高峰。

2、新能源对火电发电量挤出效应加速,2023年后能源活动的碳排放将持续下降

彭博新能源财经预计2023中国全年新增光伏装机预计规模154GW这一数值不仅创造国内历史新高,且一年增量就将超过美国截止2022年底的历史累计规模,预计2030年中国光伏新增规模将达到惊人的258GW

凭借更低的边际发电成本,持续增长的光伏与风电规模将进一步压低火电排放量。2022年中国新建燃煤电厂普遍以长期运行为目标调整运营策略在更低发电小时数中保持盈利,并负担CCUS的额外成本。因此,新建的火电机组具有更好的深度调峰经济性,适应基荷电量下降、辅助服务电量上升的趋势。

考虑中国能源体系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的88%左右,其中电力行业排放占全国能源体系总排放量约41%,中国电力行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意味着中国碳排放可能在2024年开始下降。因此,此刻我们正在见证碳排放拐点。


能源投资高涨,零碳转型释放产业红利

1、全球能源转型创造增长新动能

疫情后的经济复苏,以及能源危机带来的警示,2023年全球在能源领域投资将2.8万亿美元,其中1.7万亿美元将用于可再生电力、核电、电网与储能、任碳燃料、能效提升与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改造。预计2023全年光伏投资将达到380亿美元,首次超过上游石油开发投资,为新兴行业扩张和就业增长创造了重大机遇。

中国在风电、光伏、电池储能、氢电解槽、热泵等领域已经占据技术和规模的主导优势以太阳能电池、锂电池、电动乘用车为代表的“新三样”成为外贸增长新动能2023年上半年“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增长61.6%,拉动出口整体增长1.8个百分点。

2、数字能源新基建培育产业新集群

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分析,中国在2025至 2030年的零碳转型将带动年均投资达到10.7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2022年GDP的8%和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0%。其中 以提升可再生电力的远距离输送和提高配电网络的可再生电力容纳能力电网支出将增长81%,每年约达136亿美元。

能源行业的零碳转型正在带动数字新基建、交通网络系统与新型电力系统融合发展培育了一批具有核心技术能力的新型产业,加速了新能源、新智能等要素在各个领域的渗透率。

数字经济与新型储能都将受到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直接拉动截止2023年6月全国已建成运行的新型储能项目累积规模超过1733万千瓦/3580万千瓦时,按照市场价格测算投资规模,直接拉动投资超300亿元。

在数字经济领域,2022年华为数字能源营收超过了传统华云,验证了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对ICT技术与设施显著的带动作用。


应对减量发展,资产搁浅风险值得关注

1、峰值已过,钢铁与水泥进入减量发展期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趋于完成,中国的水泥消费量已于2014年到达峰值24.8亿吨2021年中国水泥需求降至23.65亿吨。

考虑熟料系数上升因素,预计到2050年水泥需求会降至7.5亿吨,其中熟料需求降至5.6亿吨将导致既有水泥产能逐步退出。

中国粗钢产量则预计在2024年到达峰值11亿吨2050净零情景下,总产量将降至4.75-6.21亿吨。同时。钢铁行业采用氢直接还原、废钢电炉精炼替代长流程炼钢的工艺提升会加速焦炭需求的下降。

2、先立后破,多种技术耦合、组团转型,避免资产搁浅

中国零碳转型并不意味着煤炭、石油与天然气完全退出,而是建构具有韧性的净零碳排放的循环体系从保障能源安全的角度,将遵循先立后破原则保持多种技术并行

这意味着一方面,传统能源和原料工业设施也将通过绿氢与CO2利用体系避免过早退役,另一方面绿氢和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在化石能源和原料工业的重要性与应用潜力将显著提升。

在电力行业,中国不仅拥有全球规模最大、最年轻、最高效的煤电机组群。2020年85%的煤电机组运行年份都未达到预计的20年寿命。在电力行业碳达峰趋势下火电企业需要调整煤电经营策略、发挥煤电能源转型“压舱石”作用,实现“减量增收”。

化工行业也存在类似的资产重置需求,由于全球年轻设施产能一半以上都集中在中国,中国合成氨、甲醇和乙烯生产设施投产后的平均运行时间分别为13年8年和7年,正常剩余运行寿命平均可达30年。因此,企业所拥有的可再生能源、制氢和碳捕集禀赋和技术能力将成为避免资产搁浅的关键因素。

例如,依托现有园区构建绿氢和CO2循环利用项目,将园区内火电、水泥、钢铁生产过程产生的CO2与下游固碳或利用单元衔接,应用加氢制甲醇、MTO等工艺保留化石能源利用同时实现净零碳排放的高附加值应用,实现“组团转型”。

3、依靠技术创新,传统行业重置核心能力

零碳转型的本质是从传统资源驱动转变为创新技术驱动模式,技术研发和初创技术投资正在重塑传统企业的核心能力。

能源产业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第一推动力2022年全球政府和上市公司在能源领域研发支出继续增加,分别上升至近440亿美元和131亿美元其中 80%以上用于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锉电池、氢能与燃料电池领域

其中中国全球政府和上市公司在能源领域研发支出占全球总量的1/3和2/5,在世界范围内占领先地位。在照明技术、采暖制冷、光伏风电其他可再生能源、电池电动车相关技术领域专利份额占比已经达到8%至32%。

中国能源技术初创企业获得早期风险投资规模67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远远领先其他行业。其中与CO2捕集、能效、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初创企业融资规模相比2019年翻倍。

传统原料产业的研发支出重新增长。2022年全球范围内水泥公司在研发上花费了35亿美元,是2015年的3倍钢铁行业研发支出达到180亿美元2015年的2倍化工行业支出540亿美元2015年以来首次显著增长。

传统工程和原料工业所积累的核心能力在零碳转型中依然拥有巨大潜力,对于风电、光伏、绿氢以及碳捕集与封存利用领域具有明显的迁移能力。


(本文内容为笔者对商道纵横2023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的部分摘录以及笔者阅读过程中的个人观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