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辉计划:科技创造营】以团队合力浇灌成长之花,第二期“星辉计划”圆满落幕!
来源:岭南论坛 时间:2024-10-17
2024年10月1日至6日,来自不同高中的多名学生,怀揣对智能物联的无限好奇,开启了为期6天的科技探索之旅。他们一路攻坚克难,完成项目立项、装置搭建、编程调试等工作,组装出他们的创意智能物联IoT装置,顺利通关!
PART.01 播种|家长做孩子的成长合伙人
在东京奥运会上,全红婵一跳成名,成为了跳水界一颗耀眼的新星。但纵观无数孩子的成长,拥有天赋并运用天赋的孩子少之又少,在成长历程中能自主摸索、找到自己优势与兴趣结合的领域的孩子亦只占少数。因此,更具有普适性与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在成长中扮演孩子的“成长合伙人”:通过整合优质资源,家校合力,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助力孩子找到自己的目标并为之终身奋斗。
在这样的目标下,“星辉计划”应运而生。它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成为孩子忠实的成长合伙人。在第二期“星辉计划”伊始,我们通过一场别开生面的家长课堂,全面而深入地剖析高考形势、升学规划。
从学校到研究院,是孩子们将高中知识变现为项目的一次大胆尝试;而从研究院回到学校,我们希望孩子们将培养的能力迁移至高中的学习,同时,将项目带回学校,不断迭代创新,不断进步。
PART.02 萌芽|家校合作,搭建平台,看更广阔的世界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可以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星辉计划”整合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以及纳拾探索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学员搭建了集前沿科技、成长探索为一体的平台。在这里,学员们将:
1从0开始,做真正的项目
从学习编程到搭建装置,从立项设计到调试模型,在动手实践中,学生们从畏难到主动提出问题,实现能力的提升、积极的转变。当课本的公式化作电路真实运行,当将生活中使用产品的困扰转化、解决、形成自主开发产品的亮点,我们看到了学员们的无限可能!
热火朝天的立项讨论正在进行中!
学生们在实验室自主搭建装置
2.接触更优秀的导师阵容,开拓眼界
路演答辩中,专家评审团为大家带来更广阔的视野与前沿的科技眼光。
项目答辩评审导师、华东理工大学曹志兴教授对每个小组进行了深度的点评,为学员们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与满满的收获。他说:“今天学员们给我们展示了他们的项目,令我刮目相看。在大学,我们正需要这一种独立解决与挖掘课题的能力,这个平台正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契机。”
曹志兴教授对小组装置进行点评
除了答辩现场的优秀导师外,还有一群优秀的导师团队在陪伴学员们成长。研究院的博士们凭借自己的丰富的经验与耐心,教授编程知识、辅助调试装置,给予学员们技术的支持,引导学生们完成装置,顺利通关!
编程课程学习
而大学生助教们组织每日总结与小组交流、团队游戏等,建立学员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与全局观。用同龄人的关怀,给予学生及时的陪伴。
助教团队辅助学员开展装置搭建
助教团队指导学员开展TeamSynergy
学员进行每日总结
3.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打造优质朋友圈
在项目中,学员们将接触到来自不同学校的成员,为学员们提供跨学校学习的机会,建立多维度的朋友圈,与优秀的人在一起、培养优秀的习惯。或许大家有着不同的成长轨迹、行事方式与性格,但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终会找到彼此的共鸣。
邀请第一期优秀学员梁同学进行立项经验分享
小组分享智能鱼缸市场调研情况
4.进阶竞赛,不断挑战自我
持续的竞赛,能帮助学生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在团队合作中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压力中锻炼一颗强大的“大心脏”。
在第一期“星辉计划”的尾声,我们对学员说:“希望星辉计划的落幕,不是科学探索的结束,而是你们成长的新的开始。我们期待看到作品不断迭代、成为你们理想中的样子”。而他们已开始在竞赛中崭露头角。
在刚结束的第二十六届广东省青少年“美景行动”——“划”美境设计方案中,“星辉计划”的第一期学员获得省级一等奖一项、省级二等奖两项的优异成绩。
PART.03 绽放|与优秀为伍,成为更好的自己
理论的学习中,需要经过大量反复的练习,从量变中产生质变,才能巩固所学。而在“星辉计划”,我们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这一漫长的过程变得“可视化”。动笔把脑海里的想法变成一张思维导图,动手让装置一点点变成现实,在不断地正向反馈中,学员们变得更有自信、更有成就感。在短短6天中,我们看到了学生们的成长与蜕变……
在项目中,学员们从内敛变得自信
周同学DAY1总结:今天的一天总结下来就是“爽”:首先,第一次从看商品的角度剖析装置功能,这样新奇的初体验让我感到“爽”。其次,在立项的过程中,经过多个方案的被否决到提出了自循环太阳能追光恒温净水器,明确产品功能、市场、受众等项目要素。在老师的带领下,第一次尝试项目的创立,这样的新奇体验也让我感觉非常“爽”!
曾同学DAY2总结:今天我们确定了净水器的应用场景以及市场需求,也因此推翻了原来四分之三的立项设计,对于建模雏形进行较大规模的更改。我们组的进度一向是比较慢的,但所谓快有“快刀斩乱麻”,慢有“慢工出细活”,我们的慢,是在顾全大局的情况下,通过周密计划规避重复劳动,就不易出现其他组装置或者电路需要拆完重建的情况。
谢同学DAY3总结:小组成员说:今天早上的分工比较混乱,搭建装置的时候还出现了电线排布混乱、选择的耗材不适用等等问题。在经过小组讨论和重新分工之后,我们顺利完成了编程测试。这也让我意识到一个项目的推进需要“多想,多做,多问”。耐下心来,学习原理,才能做得更好。
每个小组以优异的表现获得了“科技项目实践证明”证书
“第二期星辉计划”的落幕,不是科学探索的结束,而是学员们成长的新的开始。以团队合力,灌注孩子成长,让我们共同期待成长之花的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