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1-2024

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就大湾区问题破局提出五点建议

来源:岭南论坛 时间:2024-11-10

关键技术受制于人?

基础理论研究不足?

产业结构不均衡?

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缓慢?

资源重复投入和无序竞争?

金融支持不足?

金融体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金融支持匹配度不够?

存在不同法律体系带来的复杂性问题?……

如何破局?

11月10日上午,岭南影响力·2024在广州中山纪念堂隆重开幕。本次活动由岭南影响力(广东)科技研究中心主办,广州市中山大学校友会承办。

17318987313445130.jpg

岭南影响力·2024年度活动围绕创新发展、全球布局、能碳管理等主题,探讨高质量发展机遇。世界银行副行长陈广哲、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天寿、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厦门大学能源学院创始院长李宁、上海珠池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路志刚、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副院长Stephen T Parente等二十多位资深学者、机构专家、商界领袖出席,吸引了华南地区千余名政、产、学、商、融各界精英人士现场参与。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先生应邀出席并发表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旨演讲,他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深入剖析了新质生产力的未来走向,带来诸多有价值的观点与思考。

7X2A5553-opq3300412447.jpg

连平指出,区域增长极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后,社会最初多从产业角度认为制造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但从区域角度观察,区域增长极实则扮演着关键角色。所谓区域增长极,是指一定范围内集聚经济要素,既能实现自身快速发展,又能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经济集合体,如长三角、大湾区、京津冀、成渝地区和长江中游等。这些区域增长极具备强大的创新驱动能力与内生增长动力,拥有研发中心、制造业中心、金融中心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条件。

7X2A5561-opq3300395072.jpg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让每个地区各展所长、优势互补,打造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谈及此,连平总结提出了区域增长极产业集群形成的三类模式:一是“承接产业转移+自主创新升级”模式,代表性区域有长三角地区和大湾区,它们承接国际上发展较快地区的产业转移,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展自主创新发展;二是“研发资源丰富+政策强力支持”模式,以京津冀为例,该地区研发资源丰富,如今在政策支持下有望实现良好发展;三是“资源禀赋优越+传统产业转型”模式,以成渝经济双城经济圈为代表,该地区利用丰富的水能、太阳能、风能等资源,通过传统产业转型来推动新质生产业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尊重发展的特殊性、差异性、多样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实现精准发展。连平认为,区域增长极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存在共性、个性问题。共性问题表现在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基础理论研究不足,仍面临“卡脖子” 问题;产业结构不均衡,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缓慢,难以跟上新兴产业发展步伐;区域增长极之间协调发展不足,存在资源重复投入和无序竞争现象;金融支持不足,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金融支持匹配度不够。此外,连平认为各区域还存在个性问题,如大湾区存在不同法律体系带来的复杂性问题等。

7X2A5604-opq3300490932.jpg

当前,各地正在积极行动研究有利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相关举措,就大湾区存在的上述问题,连平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加大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促进大湾区内产学研合作与技术成果转化;二是推动大湾区内制造业向微笑曲线两端转型升级,提升产品服务附加值;三是加强区域内产业协同发展,支持产业转移升级,发挥核心城市辐射协同效应;四是进一步壮大政府产业基金等金融支持手段,且要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五是在大湾区要更好地发挥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优势,如注重发挥香港和深圳两个金融中心的协同作用,为科创事业发展提供支持。

连平总结道,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制定相关政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方向性指导,完善市场机制,推动科技成果实际应用和产业化转化。“因地制宜”不仅强调发展的特殊性、自主性,也强调发展的协调性、平衡性和灵活性,才能让新质生产力在不同区域落地生根,助力经济迈向更高质量发展。